心理导航
首页» 心理导航» 心灵驿站» 社会心理学:男女有别的青春 (1)
 

社会心理学:男女有别的青春 (1)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4-11-01     浏览次数:

     

最近一段时间,在电影院最热卖的电影,恐怕就要数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了,两个故事讲得都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靠着怀旧的调调吸引了大批影迷。唯一有所不同的,恐怕就像网友说到的那样,《致青春》告诉我们,女人的青春,出了校园就结束了;而男人的青春,出了校园才刚刚开始。

那么男女在青春岁月的差距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情绪

很多人赞美青春,实际上就是在赞美一个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的敢哭敢笑的情绪化的自己。男人长大以后,会怀念那个一言不合就会拳头相向,兄弟之间可以喝醉了酒抱头痛哭的少年;女人长大以后,会怀念那个有时明媚,有时忧愁,一个人躺在操场上仰望夜晚的星空,因为花开花落而感时伤怀的少女。情绪化是二十出头的少男少女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在从青春期到成年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模式逐渐由情绪化向理性化进行过渡,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他人和谐共处。

但是在这之中,男女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总的来说,男性的情绪化表现更多的体现在社会互动中,如容易激惹,爱出风头,而女性的情绪化表现则更多体现在自身感受的丰富性上。而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体验到负性的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主要是由性发育、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对性别角色的认同等因素引起的。也就是说青春期的女生往往比男生更加关注自身身体的变化以及他人的的一些评价和期待。在临床的研究中也发现,年轻女性的抑郁发病率要高于同龄的男性

心理

年轻人总是非常渴望关注的,尤其在有异性存在的场合。不过也存在意外,一些自信心不高的个体总是担心在公众场合得到负面的评价,从而表现出了行为上的退缩,如不敢大声说话或避免参加聚会等等,这一点在两性中都存在。

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里面,18-25岁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克服孤独感,形成亲密关系的心理阶段。亲密意味着与他人融合,形成亲密感的条件是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概念,即建立自我的同一性。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时期(12-18岁)的主要发展任务,得益于高考一考定终身模式所带来的压力,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时间与资源去探索并且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与一贯的行为模式。所以事实上,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更多的少男少女是处在一个合法的延缓期里,一方面继续着上一阶段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在完成着克服孤独感的任务。

对于很多人来说,建立起自我概念是一个贯穿一生的发展任务,也有极少数的个体由于早期不良成长经验的累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一定的人格缺陷。对于男性来讲,更多的出现反社会的行为,暴力的倾向;而女性表现更多地则是边缘化,生活混乱,不稳定的人际交往。究其原因,都是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害怕被抛弃与孤独感造成的。

社会压力

性别角色实际上是人们对于不同性别所产生的不同的社会期待,都包含有一定的社会压力。比如在人们的印象里,男人都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女人都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对于个体来说这像是一个束缚,是个体不能够充分的表现自我。如果说一个男人很或者是女人很汉子往往不容易被接纳和认可。但是另一方面,一个社会中两性角色的平衡有利于社会平稳有序的发展。

男女都要在这个阶段按照自己角色的要求发展,面对的社会压力各有不同,但在目前,引起压力的最主要的一个矛盾是女性力量的快速崛起以及人们尚未更新的性别角色期待之间的矛盾。

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